约严律南教授的采访,比挂他的号更难。
借着他获得全国医生行业的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的机会,我们再次相约,8月29日,医院他的办公室内,采访终于成行。
不大的办公室,被一排文件柜隔成了里外间,严教授坐在里间,外面是他忙碌着的年轻弟子。
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肝脏模型,这是他30年来一直打交道的对象。身后的窗台上,放满了各种荣誉奖牌,其中最多的,是他在肝移植领域的成就。
人物名片——30年来“移”路前行“肝”胆相照
严律南,男,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相继获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年自日本留学归来即从事肝脏外科、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严律南教授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
医院普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华西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被誉为“肝移植领域的时代先锋”。
在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严律南一直奋斗在肝脏外科前沿,率先开展了国内第一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国际第一例尸肝和亲肝合成肝移植,累计实施肝癌手术余例,临床肝脏移植例,取得5年生存率达80.5%的良好成绩,开展活体肝移植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内,他率先建立了监测肝脏能量代谢的多项指标;在肝脏手术中首创半肝血流阻断法及勾扎法断肝技术;开展了中央型肝癌切除,肝尾叶切除,体外转流下肝叶切除,门静脉癌栓切除,同期肝叶、脾脏切除等新手术及复杂手术;在国际上首创了活体右半肝移植并下腔静脉置换术治疗终末期布加氏征并肝硬化的手术方式;创造了手术显微镜下行小于2mm的肝管肠道吻合,使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由20%~30%降至8.7%。
“中国医师奖”、“华西终身教授”、“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健康四川-大美医者”......拥有诸多荣誉、年过75岁的严律南依然精神矍铄地活跃在临床和教学一线。
1
“
一名6岁小孩的遭遇,促使他决心研究肝移植
”
采访是从医患关系聊起的。
“我(与其他人)的看法不一样。”严律南认为,现在医患关系没有个别人描述的那么糟糕,他所遇到的病人都给予了医生最大的尊重和信任。
年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毕业后,严律南历经儿科、下乡医生、卫校老师、肝脏外科医生等不同工作,但一直围绕医疗方面打转。年冬天遇见的那个6岁小孩,是促使他决心研究肝移植的原因。
前来就诊的小男孩又瘦又小,面色发黄。严律南在为他做完检查后发现,患有巨大肝母细胞瘤的他已经在病危边缘,而唯一的求生出路指向了肝移植。医院并不具备开展肝移植手术的能力,没能挽救这个孩子生命的事实使严律南揪心痛苦,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决心“用一生的时间来攻克肝移植的难题。”
2
“
走出外科禁区,走向临床肝移植
”
“肝脏对人意味着什么?它就是一个生物化工厂。负责造血、解毒、代谢、免疫和分泌胆汁,离开肝脏人就没办法生存。”
而人到底能不能捐肝?是医学界一直在研究讨论的问题。
年,我国开始进行人体肝移植的尝试,上海第医院的林言箴教授团队开展了国内首例肝脏移植,从此揭开了我国临床肝移植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临床肝移植的摸索阶段,因经验少技术未成熟、设备不先进,没有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物,老一辈外科专家初期尝试开展的人体肝脏移植效果不佳,总的生存率3个月仅为8%,最长的生存记录定格在天。
这样的事实令众多国内移植医生灰心丧气。自此,我国临床肝移植陷入停滞,成为全国外科医生的一大“禁区”,没有人再愿意去冒险尝试开展移植手术。
年,严律南被派往日本学习,在那里,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