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给潜艇穿上隐身衣,一个给手术装上 [复制链接]

1#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


  1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博导笪良龙获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笪良龙:给潜艇穿上“隐身衣


  针对水下国防安全核心利益,30多年来,笪良龙长期在一线从事海洋环境效应等相关海洋技术研究、装备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主持研制系列海洋环境效应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主持研制某型水下滑翔机,实现我国某水下装备“0到1”的突破。

为我国潜艇穿上“隐身衣”


  笪良龙,年出生于安徽桐城,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年高中毕业后,来到青岛,在潜艇学院当兵。凭借着刻苦钻研的劲头,两年后以全军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选择进入潜艇学院深造。


  笪良龙介绍,潜艇是维护水下国防安全“杀手锏”兵力,解决潜艇“藏得住”、“探得着”是水下对抗的核心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国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不仅意味着责任重大,也意味着发展的机会多,可能性大。”笪良龙说。


  现在,我国潜艇相关的科研技术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以发展经济为主,对科研重视并不够,科研经费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笪良龙东拼西凑,即使自己掏腰包也要坚持做下去,最终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课题,完成了海洋环境运动变化过程如何应用于作战的研究,在全国首次系统研究了海洋中某现象对海洋作战的影响,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一等奖。


  笪良龙介绍,在水下,声音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在那些水温高、声音无法达到的区域,就形成了天然的“隐蔽区”。随后,笪良龙系统开展了潜艇海洋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揭示了某些海域复杂水声环境对潜艇作战影响的基本规律,为我国潜艇海底隐蔽和作战提供了技术支持,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


  这项成果相当于为潜艇穿上了“隐身衣”,使我国海洋水声环境分析评估和潜艇水声作战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潜艇在水下不仅要能隐藏自己,还得能发现对方。为了让潜艇在水下“看得更远”,笪良龙揭示了会聚区对潜艇探测影响的基本规律,根据深海声传播等间隔聚焦特性,发现了某海区海表温度与会聚区形成的线性关系,确定了潜艇利用会聚区效应的运用方法。


  在他的研究下,中国潜艇上覆盖了一层非常严实的“外衣”,我们的潜艇不容易被其他国家的军队发现,这种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科研的发展,笪良龙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突破了多平台海洋环境效应关键技术,实现装备从无到有、成体系的跨越发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


  此外,他还主持研制了首套战役级海洋环境效应装备,构建新型超算中心,建立了多级水声环境业务化体系。


  围绕潜艇“藏”和“探”这对矛盾,笪良龙长期在一线从事海洋环境效应等相关海洋技术研究、装备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主持研制系列海洋环境效应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

实现我国某水下装备“0到1”的突破


  笪良龙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他主持研制某型水下装备,实现我国该领域“0到1”的突破,填补了空白。


  近五年,笪良龙在海洋声学环境适应性快速评估、海洋水下某型探测装备等基础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等重点项目10余项,建立了山东省水下某探测技术工程实验室。


  深耕海洋技术研究30年,笪良龙已经成为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带领团队深深扎根在该领域,创建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山东省某探测技术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海洋智能某观探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笪良龙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项。领衔团队被评为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和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未来,笪良龙说他将围绕水下某新型探测方向继续攻关,紧跟国家时代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科研能力和设备,“科研一直在路上”他说。

董蒨:给手术装上“导航仪”


  12月16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上,医院院长、小儿外科教授董蒨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董蒨年出生,在小儿外科领域精心钻研0载,对小儿肝胆疾病、小儿胆道扩张症胆道癌变机理、小儿恶性肝脏肿瘤的治疗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主持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重点课题多项,首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和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年月,确定为中国工程院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为复杂手术提供“精准导航”


  采访中,董蒨说,其实在自己还没有出生时就与青大附院结缘了。董蒨介绍,在其母亲怀孕期间曾患有卵巢肿瘤,当时就是在青大附院治疗,并得到了青大附院专家们的精心医治,最后董蒨也在青大附院出生。“所以从医,可能上命中注定的事。”董蒨说,现在作为青大附院院长,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他感到非常兴奋。所以,他一直兢兢业业、时刻谨记医者仁心,专心投入到医学工作与科研中。


  作为小儿肝胆外科专家,董蒨已经挽救了无数孩子的生命,在这些孩子中,有两位小朋友让他印象深刻。


  在董蒨50周岁生日当天,一个紧急电话让他取消了所有计划,迅速赶回手术室。一个岁女孩在爸爸倒车时被车轮从肚子上轧过,肚子因充血高高隆起,危在旦夕。CT显示,她可能肝脏受损,但具体伤情如何,不得而知。手术台上,打开患者腹膜的一瞬间,血液直接喷到了天花板上,各种伤口、断裂层出不穷,才修补动脉伤,又发现了静脉伤……这让董蒨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


  “当时我浑身上下汗都出来了,孩子危在旦夕,但各种突发情况还在发生。”董蒨说,经过数个小时的手术,患儿出血达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液“换”了遍。最终终于把孩子从“鬼门关”救了回来。后来他才发现,车轮碾过女孩肚子时,肝脏被后面的脊柱隔断。但这样的伤势,却被肝脏前叶挡住,刚一打开腹腔是看不到的。


  之后经全院几十位专家会诊紧急处理、天呼吸机治疗,女孩转危为安。但这却让董蒨刻骨铭心。他开始思考,能否有一个系统,让医生在手术前就知道哪个内脏、哪根血管出了问题,而不是打开腹腔临时一个个去找?


  经过不断思考和实验,董蒨团队将临床创新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海信集团团队与医院董岿然教授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终于研发出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和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SID)。这两款产品属于国际首创,海信CAS通过计算机系统数据分析,呈现肝脏及全方位病变情况,使手术视野由原始的二维CT平面图像自动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为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精准导航”。同时,主刀医生借助海信SID,可以灵活手势控制大屏幕的三维肝脏图像,完成转动、手术导航等任务,使复杂的手术变得精细、准确和完美。


  为便于国内外同行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董蒨教授团队通过三维重建,构建了小儿肝胆胰三维可视化精准诊疗新技术体系;基于合作成果和腾讯技术支持,进一步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开放平台。平台通过数字化三维模型,全方位动态呈现数字器官模型,实现清晰、直观地了解正常肝脏血管等数字器官解剖结构差异以及肝胆等疾病患者内部病变状态,实现跨地区的数字器官数据共享、病例讨论、知识共享。


  年,又一个不幸的岁男孩被越野车轧过肚子,和7年前的小女孩几乎一模一样,他的左、右肝之间后面几乎全断了。但这一次,董蒨不再慌了。


  但这一次,男孩的CT数据传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里,15分钟内,三维重建就传到了手术室。精准的手术规划后,董蒨胸有成竹地拿起手术刀,一开腹就直奔主题:肝左叶切除、血管修补、肝脏修补……因为伤情尽在掌握,医生不再紧张困惑,抢救效果明显提高,孩子也安然度过危机。

长存医者仁心


  作为国家奖的延伸成果,董蒨团队研发的基于猪肝脏超微结构研究的猪肝祛毒技术,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生鲜猪肝祛毒方法,能有效解决目前猪肝食品中的残留毒素问题,获得了12个国家26项发明专利,彻底解决了因为猪肝是解毒器官而可能毒素残留的担心。在市政府和科技局的支持下,团队研发了面向婴幼儿和广大市民的祛毒猪肝系列功能健康食品,包括祛毒猪肝肠、猪肝营养伴饭等,为岛城功能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健康带到百姓餐桌上。


  在抗疫战争中,医院新冠防控小组组长,医院科学、高效、精准应对疫情,成功救治山东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派出包括山东省第一位奔赴武汉医生的13名医护勇士奋战在武汉。同时利用医学科技在海信医疗的帮助下,全国最早创新性建立了隔离病房的远程会诊系统,有效救治病人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医护人员,并在全国推广。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圆满完成“保卫青岛、驰援武汉”的任务,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