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瑞意前行见证例量实践出真知,从临床 [复制链接]

1#

当前,随着肝癌靶向治疗及新兴免疫治疗的出现,肝癌系统治疗开启了全新纪元,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得到了大大的延长,肝癌全程管理的排兵布阵也逐渐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临床议题。

本文整理中国医院滕赞医生提供的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享了初诊即应用索拉非尼进行治疗获得长达20个月的生存获益,在出现疾病进展后,序贯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再次达到疾病稳定的诊治经过,并医院邢宝才教医院吴力群教授予以点评,内容整理如下。

病例分享

1

病史介绍

患者男,63岁。年10月23日,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T4N0M0,IIIb期,AJCC8版;IIIa期,CSCO分期)。本次因出现疾病进展再次入院进行治疗。

现病史:确诊肝癌2年,一线至疾病进展时间(TTP)1年8个月。

既往史:乙型病*性肝炎病史,高血压10余年。

2

入院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3.74×10?/L、红细胞4.84×10?/L、血红蛋白g/L、红小板计数×10?/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33×10?/L、淋巴细胞绝对值0.86×10?/L。

血生化检查:甲胎蛋白(AFP).70ng/ml、白蛋白43g/l、总蛋白72g/L,谷草转氨酶5U/L,谷丙转氨酶93U/L,总胆红素12umol/L,直接胆红素4umol/L,肌酐80umol/L,凝血酶原时间11.2s,HBV-DNA3.68E2IU/ml。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b(+)、抗-HCV(-)。

影像学检查:腹部CT及MRI提示肝内多发占位病变,初步判定为肝脏恶性肿瘤,伴门脉主干及左右支内瘤栓形成。同时合并肝硬化、肝脏小囊肿,胆汁淤积及右肾小囊肿。

图患者初始CT、MRI检查情况

3

治疗过程

年10月开始,持续应用肝癌靶向治疗药物索拉非尼mgbidpo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患者疾病控制情况较好,存在3度手足综合征。

年2月5日行肝脏MR及CT提示,患者肝内病灶缓慢进展,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虽然患者索拉非尼有耐药表现,但既往药物应用长期有效,疾病缓慢进展,考虑患者可能继续临床获益。因此,继续索拉非尼原方案口服治疗。

年5月18日再次复查全腹增强CT提示,患者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且肝脏病灶进一步增大,门脉受累;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增多,评价为病情进展(PD)。至此,确认患者索拉非尼耐药,建议患者进行二线瑞戈非尼mgqdpo进行治疗。瑞戈非尼治疗期间,患者出现1度皮疹伴刺痛。

图2月肝脏MR图(左)及5月复查全腹CT图(右)

年8月5日再次复查腹部增强CT,扫描肝右叶见2.7cm圆形低密度结节,不均匀强化。肝左叶胆管癌、肝内转移灶,胆道出血可疑。肠系膜弥漫性密度增高,肝门部、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增大。

年8月6日胆胰管MR水成像提示,肝内胆管梗阻,肝门部及胆总管占位病变所致可能大,肝内多发占位病变。相较于年5月18日检查结果,患者腹膜后淋巴结明显缩小(非可测量病灶);肝脏病灶可评估为疾病稳定(SD),总体疗效SD。AFP值略有下降。

图8月MR、CT与2月MR、CT对比图

值得注意的是,年6月6日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如下表格所示。

基于年ASCO的相关报道(Abstract),以及多项临床研究提示的抗VEGF联合PD-1单抗可显著提高ORR、PFS等情况,选择在已应用的瑞戈非尼mgqdpo基础上联合信迪利单抗mgD1。治疗期间,患者出现I度皮疹,伴刺痛。

年10月16日再次复查肝脏MR及CT,相较于年8月5日肝脏部分病灶稳定,肝右叶腔静脉旁病灶明显缩小,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与前片无明显变化,总体评效SD(部分病灶缩小)。AFP在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下进一步下降至8.43ng/ml。截至当时,患者耐受良好,体能恢复较好,ECOG评分0分,肝功能Child-Puph分级A级5分。

图10月MR、CT与8月MR、CT对比图

图患者治疗期间AFP变化情况

4

临床思辨

该病例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